历代名医临终遗言
作者/杨卓寅
翻开中国医学史,历代有不少医术精湛、医德高尚的名医。他们毕生勤勤恳恳,治病救人,造福群众,直至年老病危临终之际,仍立下遗言,谆谆告诫亲属和门人,要继承其遗志,完成未竟之业。仁言利博,语重心长,堪为后学楷模。兹据文献记载,选录数则,以飨读者。
苏耽
西汉时,桂阳(今湖南省郴州)人。汉文帝时得道,人称“苏仙”。
临仙去时,谓其母曰:“明年天下疾疫,庭中井水橘树能疗,患疫者,与井水一升,橘叶一枚,饮之立愈。”后果然,求水叶者,远至千里,应手而愈(据《列仙传》)。
后世医林传诵的“橘井泉香”一语,即源于此。
庞安时
字安常。北宋时,蕲州蕲水(今湖北省蕲春县)人,是北宋神宗、哲宗年间的著名医学家,对脉学、本草、仲景著述颇有研究。
据《宋史·方技传》载:“年五十八而疾作,门人请自视脉,笑曰:吾察之审矣,且出入息亦脉也,今胃气已绝,死矣。遂屏却药饵,后数日,与客坐语而卒。”
李东垣
名杲,字明之,晚号东垣老人,金代真定(今河北省保定市)人。金元四大家之一。
晚年,收罗天益(谦甫)为徒,年七十二,“临终,(将)平日所著书,检勘卷帙,以类相从,列于几前,嘱谦甫曰:‘此书会汝,非为李明之、罗谦甫,盖为天下后世,慎勿湮没,推而行之。’”(见《东垣试效方·东垣老人传》)
后来,罗天益著《卫生宝鉴》,其内容全面继承了李杲之学。
朱丹溪
名震亨,字彦修,学者尊之为丹溪翁。元代婺州义乌(今浙江省义乌县)人,金元四大家之一。
年七十八,“瀕卒,无他言,独呼嗣汜(他的侄儿)谓曰:‘医学亦难矣,汝谨识之!’言讫,端坐而逝。”(见宋濂·《丹溪先生墓志铭》)
李时珍
字东璧,号瀕湖山人。明代蕲州(今湖北省蕲县)人。著《本草纲目》,伟大的医药学家。
年七十六,预定死期,为《遗表》授其子建元,其略曰:“臣幼苦羸疾,长成钝椎,唯耽嗜典籍,奋切编摩,纂述诸家,心殚厘定。伏念本草一书,关系颇重,谬误实多,窃加订正,历岁三十,功始成就。”(见《白茅壶集·李时珍传》)嘱咐其子于其死后将书稿献给朝廷,早日出版,以广流传。
先生死后三年(公元1596年)《本草纲目》首次在南京刻印问世(世称“金陵版”),先生的遗愿终于实现。
叶天士
名桂,号香岩。清代江苏吴县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。杰出的温病学家之一。他认为学医必须好学敏求,博览群书,否则就会误人。
年八十,临终时,戒其子曰:“医可为而不可为,必天资敏悟,读万卷书,而后可以济世。不然,鲜有不杀人者,是以药饵为刀刃也。吾死,子孙慎勿轻言医。”(见《清史稿·列传》)
王升
王孟英的父亲。王孟英,名士雄。清代浙江钱塘(今浙江省杭州市)人,杰出的温病学家之一,他说其尊人弥留之际,执孟英手而嘱曰:“人生天地之间,必期有用于世,汝识斯言,吾无憾矣!”(见《王氏医案·周序》)
陈修园
名念祖,号慎修。清代福建长乐(今福建省长乐县)人。举人出身,精通医学,著述甚多。
据《医学实在易·卷三》载陈元犀(修园之子)说:
“道光三年,家君年七十一岁,于三月初旬,在胁之旁,生一疮疖,……痛时竟如刀割,……日夜不得安枕,水米不得沾牙者十余日,犀不得已,急务后事,忽于中秋夜半略醒,……每早晚可进一茶杯,精神甫定,即命犀曰:
‘我数年所著之书,尚未完备,即霍乱吐泻二条,必须重补,三年前患此症而死者,十有八九,其实皆死于药……’
命录仲景理中汤,孙真人治中汤,一以正群言之失,亦以见古人立法之纯也。”可见先生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补正他的著述,这种精神,难能可贵。
2015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,医学学士,师从“安顺市名中医”毛永兴医师十余年,在继承发扬师承的基础上对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有自己独特认识。
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妇科病,男女不孕不育,脾胃病,抑郁症,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类内科杂病。
尤善于纯针灸治疗各类痛症、内科疾病及纯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各类内分泌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