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医生博客
转载:心与肾,都开窍于耳,临床治“耳鸣”要注意

五脏是人体组织结构的核心,它的生理活动,气血盈亏,阴阳盛衰,以及病理变化的寒、热、虚、实,都能导致五官九窍的特殊反应,所以《内经》非常强调内脏与体表苗窍的密切关系。

脏腑病变,在耳上有反应

其中以心来说,不仅开窍于舌,而且“开窍于耳”(《素问·金匮言论》)若心血充沛,心神安谧,则耳廓肥厚,色泽均匀,听力明晰;反之,若心血不足,心神不安,则耳形瘦薄,听觉模糊;若心火炽盛,则耳赤、耳痛

根据近代医家临床研究的资料,耳诊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。脏腑的不同病变,在耳廓的相应点或有色泽、形态等不同变化,或有触按疼痛。

如冠心病患者的耳垂,常出现一条斜线的皱纹;肝硬化的患者,既在相应的穴位触之有压痛点,又耳穴局部出现灰色或褐红色的色素改变,甚或有斑状条索状或丘疹样软骨隆起;晚期恶性肿瘤、肾功能衰竭等危重病人,在弥留之际,不仅耳廓及耳垂明显萎缩,而且有干瘪、枯黑、卷曲等外形的改变。

总之,“耳者,宗脉之所聚”(《灵枢·口问》)。心主一身的血脉,为五脏六腑之主,手足三阳三阴的经脉都汇合于耳中,通过经脉的运行,心血不断上注濡养,故听觉清楚,能辨别五音。

心、肾,都开窍于耳

在这里要进一步讨论的是,心肾都开窍于耳,两者的关系如何?在临床运用时孰为主孰为次?

我个人的体会是,五脏与体表的每一个苗窍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,不过各有所侧重。以耳而言,与心肾的关系最为主要,因为心藏神而主全身的血脉,人的思维活动和血液的运行,都是依靠心来完成的;肾是藏精且为水火之脏,为气血之始和阴阳之根,阴阳洽调,肾精充沛,心血盈盛,精血不断上注,濡养耳窍,才能保证听觉灵敏。

所以明代张景岳说:“耳者心之窍……心在窍为舌,肾在窍为耳。可见舌本属心,耳则兼乎心肾也(《类经·五脏之应各有收受》)。

心的病变反应到耳,有实也有虚

由此可见,在生理上心肾与耳都有密切关系,但在病理变化的反应上,却有虚实的不同。一般来说,心脏的病变反应到耳朵的,既有实证,也有虚证,而肾脏病变影响到耳部的,多是亏虚之证。如耳痛、耳鸣、耳聋,是耳科常见的疾病。

在临床上,凡是耳痛剧烈,耳中流脓量多,高热,呕吐甚或神昏谵语者,此为火热之毒内攻,邪陷心包的病变;

耳鸣暴发,声若雷鸣,听力骤减,多属痰火互结,上扰耳窍;

反之,耳鸣发作缓慢,声如蝉鸣,听力渐减,多属心肾两虚,阴血不足,耳窍失养之病变。

一虚一实的2个案例

我曾治一虚一实的耳鸣患者:

张某,年35岁,头痛如劈,高热不退,口渴引饮,耳鸣如雷声,脉数,苔黄,舌红。此属火热内炽,上扰耳窍的病变,以泻心汤加栀子、麦冬、生地黄清心泻火为治,守方出入,连服6剂而愈。

黄某,年62岁,头晕目眩,夜难人寐,耳鸣如蝉声,脉细数,苔少,舌红。此属肾阴亏损,虚火上炎,波及耳窍之病变,以滋阴降火论治,用杞菊地黄丸(汤)加生龟板、女贞子治之而愈。

总而言之,人是有机的整体,内脏和体表组织息息相关,因而内脏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都或多或少从有关的苗窍表现出来。通过苗窍的诊察,加以综合分析,对辨证论治,选方用药等方面,都有很大的帮助。

毛家立
安顺市中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

2015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,医学学士,师从“安顺市名中医”毛永兴医师十余年,在继承发扬师承的基础上对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有自己独特认识。

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妇科病,男女不孕不育,脾胃病,抑郁症,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类内科杂病。

尤善于纯针灸治疗各类痛症、内科疾病及纯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各类内分泌疾病。

随机推荐
黔ICP备2022003604号